禅城介绍
禅城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广佛都市圈核心区,是佛山市中心城区、市委市政府驻地,政治、金融、文化、交通、信息中心。全区面积154平方公里,下辖1个镇和3个街道, 共147个村(社区) , 常住人口134.27万,其中户籍人口73.6万。
禅城区紧紧围绕市委“515”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和“六个新佛山”美好蓝图,全面推进“六城”建设,打造高品质禅城,争当佛山高质量发展排头兵。2021年,禅城区位列全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区第9名、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16名。
禅城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广佛都市圈核心区,是佛山市中心城区、市委市政府驻地,政治、金融、文化、交通、信息中心。全区面积154平方公里,下辖1个镇和3个街道, 共147个村(社区) , 常住人口134.27万,其中户籍人口73.6万。
禅城区紧紧围绕市委“515”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和“六个新佛山”美好蓝图,全面推进“六城”建设,打造高品质禅城,争当佛山高质量发展排头兵。2021年,禅城区位列全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区第9名、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16名。
禅城是佛山制造业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打造了“中国建陶第一镇”“中国不锈钢名镇”“中国针织名镇”“中国童装名镇”等专业镇。近年来,加快建设“五片区三带五平台”产业创新高地,构建以泛家居、新材料、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为支柱的第二产业,以金融保险、批发零售为支柱的第三产业,二、三产业结构比为34.9:65.1。202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48.9亿元,增长8.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9.74亿元,增长7.6%;税收总额251.96亿元,增长9.2%。
“肇迹于晋,得名于唐”,古代佛山镇位于今禅城区祖庙街道,是明清“四大名镇”和“天下四大聚”之一。禅城是全国著名的武术之乡、成药之乡、民间艺术之乡,有祖庙、南风古灶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简氏别墅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石湾陶塑技艺等9项非遗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4A级旅游景区2处。诞生过陈铁军、罗登贤、吴勤等革命先烈,有罗登贤纪念馆、铁军公园和铁军故居、吴勤烈士陵园、廖锦涛故居等红色革命遗址。
禅城区率先探索推进“一门式”政务服务改革,区行政服务中心获评第九届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成功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区社会综合治理指挥中心获评“2013-2016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共享社区”荣获“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十佳案例”;正在探索推进的智慧化社会治理改革,成功入选“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社区治理)特色基地”。
禅城区集聚了全市优质教育、医疗、文化资源,共有各类学校262所(不含普通高校),获评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国家示范区;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86家,是国家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示范区、广东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南庄镇和南庄镇紫南村、张槎下朗村分别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和示范村。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牢牢把握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重大历史机遇,按照省委人才工作“五大工程”部署;根据市委关于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创新高地的意见;围绕区委推进“六城”建设,打造"六最”禅城的目标,开展“禅聚英才”五大行动。到2025年,人才引进、培育、激励、服务、保障“五位一体”人才工作机制基本完善,满足中心城区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队伍初步成型,全区人才总量超34万人,硕士及副高以上高层次人才超1.5万人,高技能人才超8万人;高新技术企业超700家;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2亿元;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超32件。到2030年,基本建成适应高质量发展人才制度体系,基本集聚支撑产业和社会事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到2035年,人才生态系统作用凸显,区域科创实力强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优势明显的人才高地创新高地。
汇聚一流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全职新引进各类领军人才,最高给予400万元安家补贴或生活补贴。对省、市科技创新团队项目进行配套扶持。
推进青年人才后备军建设:大力招引青年人才,鼓励佛山生源人才回归。大力引进基础教育“新苗人才”和杰出青年医学人才。举办强国青年人才和“青春展翅”系列活动。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聚焦战略性产业和未来产业,成体系引进建设一批高水平创新研究机构。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发企业创新主体活力和人才培养内生动力,鼓励企业设立各类人才培养平台。加大对新设立博士后载体和企业高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单位扶持力度。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协同发展:支持港澳人才到禅城创新创业,协同港澳开展“湾区人才”发展重点行动。支持禅城“人才飞地”发展,精准高效落实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
建立更加开放的柔性引才机制:大力推广短期兼职、人才租赁、顾问指导、项目合作等柔性用才办法。探索更多引才用才模式。
聚焦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聚焦数字产业、智能制造、现代金融、文化创意等产业,重点引进技术创新人才。对重点产业领域的人才最高给予200万元额外补贴。
聚焦智能制造打造卓越工程师队伍:采取校企“双导师制”、定向委托培养、开设“订单式”特色班等方式,培养造就一支卓越工程师队伍。
聚焦数字经济打造数字人才队伍: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工业互联网、智能城市、数字金融等数字经济产业,加快培育数字经济创新人才。
聚焦现代金融体系培育金融人才队伍:聚焦构建以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为主体,多种金融形式互补的现代金融体系,培育壮大与区域金融中心发展方向相适应金融人才队伍。
聚焦岭南文脉打造文化创意人才队伍:聚焦陶泥窑火、文物古建、龙狮武术、粤剧圣地、粤菜名厨等岭南文化资源,加快集聚适合禅城文商旅创产业发展的各类人才。
聚焦优势产业壮大技能人才队伍:聚焦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打造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加强职业(技工)院校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扶持,推行企业首席技师制度,围绕产业需求实施特色技能人才培养工程。
聚焦中心城区发展全面推进各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新时代民营企业家培育工程。加强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工作、知识产权等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党政人才“苗圃计划”,挑选年轻干部到重大工作专班、工作平台实践磨炼。
健全人才使用管理机制:建立多层次人才分类认定标准,制定统一人才分类目录。扩大用人单位自主权,为人才放权松绑。
建立多元化市场化评价机制: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推进人才市场化评价机制创新。定期更新人才分类目录,及时将复合型、新业态纳入人才认定范畴。
激励人才持续留禅发展:建立人才提升奖励制度,对人才成长、提升或在禅服务达到一定年限给予奖励。支持科技创新交流,对在禅城区发起、举办重要学术会议的,最高给予20万元资助。
支持人才创新工作室建设:围绕名医、名师、技能人才、劳模、工匠等人才特点和行业发展趋势,创建各类人才创新工作室。对设立的各类工作室(站)给予建设经费补助。
完善人才荣誉激励机制:设立人才社区、人才街区,打造一流人才宜居宜业的多元文化圈。建设人才宣传阵地,试点设立禅城“人才打卡点”。持续开展各领域人才评选表彰。
建立引才揽智奖励制度:鼓励社会机构和个人为禅城区引进优秀高层次人才。发挥区高层次人才事业单位编制池作用,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
加强人才联系服务:落实推进区领导联系服务高层次人才制度。建设高层次人才服务专区和“人才驿站”,组建高层次人才服务专员团队。
优化“金禅人才”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才子女优教服务政策。持续优化“金禅人才”医疗服务标准,健全人才安居政策完善人才落户政策,修订完善人才集体户制度。
完善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服务体系:设立产业科技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和创业贷款担保基金,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引育一批高素质技术经纪人,支持市场主体“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
提高人才政策兑现效率:深化扶持政策标准化改革,全力提速人才相关审批和补贴发放流程。开设人才服务“绿色通道”,提升人才办事的体验感。
实施“保驾护航”行动 提供人才保障强支撑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发挥党委在人才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建立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设立党委(党组)书记年度人才项目。
优化人才工作机制:强化人才工作日常统筹,建立完善人才工作组织架构。强化人才工作队伍建设。建立人才工作和创新创业容错免责机制。
加大人才发展投入:坚持人才投入优先保证,统筹安排财政资金向人才工作倾斜,建立政府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
强化人才政策统筹:统筹衔接各类人才政策,建立政策动态评估优化机制,形成“调研、制定、落实、兑现、反馈、监督、优化”全链条闭环管理体系。
现有基层党组织2500多个,党员4.66万名;城市物业小区党支部和村居纪检组织设立实现全覆盖。选派第一书记到两新党组织开展“连心共建”做法获全国推广;紫南村党委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构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禅城区纪委获评“全省纪检监察系统先进集体”称号,政治生态评估系统获评“粤治-治理能力现代化2018-2019年”广东优秀案例。
查看更多